本章列举重与轻、静与躁这两对矛盾并进行深入分析老子认为其中的
本章列举重与轻、静与躁这两对矛盾并进行深入分析。老子认为,其中的重是轻的根基,而静是躁的主导。因此提出应当关注其根本,不尚轻浮,不可躁动,只有这样来治理天下,才能够使天下大治。作为春秋时期的老子,亲眼目睹众多诸侯国的国君们贪图享受,轻举妄动,缺少治理国家的本领,有感而发,从评论社会现象出发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加以剖析,再引申出治国之道,使其辩证法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当然,关于重与轻、静与躁两对矛盾何者为主导,研究者各有不同看法,可以讨论。例如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就认为:“这可以看出老子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作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的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作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有形而上学因素。”但老子在本章中虽由轻重和躁静两对矛盾写起,却不着眼于哲学层面的论述,更多涉及人物品格修养的相关问题。“躁”,在先秦时期也主要是喻人的性情。《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即指其性情急躁,不冷静。也可指用心不专,浮躁。《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本章中也主要就人的性格而言。河上本在注“以身轻天下”时云:“王者至尊,而以身行轻躁乎?疾时王者奢恣轻淫也。”可知都是从国君的性情人格着眼的。那么,主张为人稳重,反对举止轻浮;要求国君处事冷静,反对草率、莽动,就是理所当然的。持重、守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人事与社会政治,也不例外。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王弼注云:“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躁,躁动。这是楚语词,楚人称动为躁。君,主,主宰。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所以君子终日行进,从不离开粮草辎重。王弼注云:“以重为本,故不离。”君子,原王弼本为“圣人”,马王堆帛书本作“君子”,北大汉简本及多数传本均作“君子”,因据改为“君子”。辎重,行军时所带的粮草、装备等。奚侗云:“‘君子’,谓卿大夫、士也,说见《礼记·乡饮酒义》注,对下‘万乘之主’言。”(《老子集解》)蒋锡昌云:“‘圣人’乃理想之主,应深居简出,以‘无为’化民,不当终日行道,常在军中管理辎重之事,谊作‘君子’为是,当据诸本改正。”(《老子校诂》)
虽有荣观:虽有美景奇观。荣观,美好的景观。
燕处超然:安居乐处,不为外物所动。燕处,安居乐处。超然,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为外物所动。王弼注云:“不以经心也。”林希逸注云:“‘燕’,安也。‘处’,居也。”
奈何万乘(shènɡ)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为何大国的君主,轻率治国不自重其身?轻举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万乘之主,大国国君。万乘,指拥有万辆以上战车,古代战车一车四马称为一乘。王弼注云:“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河上公注云:“王者至尊,而以身行轻躁乎?疾时王者奢恣轻淫也。”吴澄云:“以身轻天下,谓以其身轻动于天下之上也。”(《道德真经注》)蒋锡昌云:“‘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人君纵欲自轻,则失治身之根;急功好事,则失为君之道也。”(《老子校诂》)
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行进,从不离开粮草辎重。虽有美景奇观,却能安居超然。为何万乘之国的君主,轻率治国不自重其身?轻举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二十七章
- 心思敏感的人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心态[图]
- 过敏性鼻炎容易反复 缓解鼻炎症状的10种小偏方[图]
- 用斛斗皆为计算粮食的量器因亦以作粮食的代称古代以十斗为一斛按[图]
- ?外闭户扇在外而闭则向内?大昕谓季春朔日之朝风戾戾反风戾谓就[图]
-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死了十二月十日晋文公的灵柩将送往曲沃[图]
- “光至”几句所指实为一种生活经验如持一炽热的火炭挥舞就[图]
- 而且如果只有《商书》记载了鬼神的存在而《夏书》没有记载那也不[图]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多贵重 病痛[图]
- 管夷吾和鲍叔牙二人相交为友关系密切一同住在齐国管夷吾事奉公子[图]
- 称举扬丕大以与文武烈文王、武王的事业和恒和悦师京师洛邑惇厚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