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为啥会如此水深火热呢?一是败得太惨,元气损伤太厉害。马陵这一战,魏国“覆十万之军”,以当时的人口条件,几乎堪比后来的赵国长平惨剧。更大的损失却是高层指挥人才,魏王长子申被俘虏,名将庞涓战死,魏国最杰出的军事团队,一战几乎一扫而空。当然比这更难以挽回的损失,却是昔日魏国横扫天下的最大本钱:魏武卒。
作为战国时代一支曾经百战百胜的恐怖力量,魏武卒在马陵之战中,遭受的几乎是灭顶之灾。而且这种“武卒”制度,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以荀子的说法:是以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
一个士兵即使再英勇善战,也最终难逃时间的磨砺,总有老去的一天。而魏武卒这种制度却决定了:好兵就是终身制,更缺少淘汰机制。老兵占据了位置,战斗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衰退,新兵替补不上,日久天长就青黄不接。在马陵之战中,魏武卒最后的精华几乎损失殆尽。这支昔日强大的军队,再难恢复荣光。
如上种种,昔日强悍无比的魏国,宏图霸业,也就彻底成了落花流水。
落毛凤凰不如鸡,放在惨败后的魏国身上,真是一点也不假。马陵之战后的几年里,魏国基本就是被列国组团上门猛打。先是秦国、齐国、赵国三国联合伐魏,然后楚国也来凑热闹。曾经惹不起的魏国,一下成了个香喷喷的蛋糕,被周边邻居来回瓜分。上门瓜分得最狠的,倒还不是齐国,反而是趁火打劫的秦国。先是商鞅主持军事行动,一口气夺取了魏国西部大片领土。
这以后,秦国几乎连年东进,魏国几乎想尽办法,结果打仗打不过,讲和人家也不许,主动献上土地示好,更叫秦国得寸进尺,侵略脚步变本加厉,事实也再清楚不过:秦国要的不是霸主,而是天下,魏国却是一块跳板,所以一定要狠打到底。到公元前329年,秦国已经扩张到今天山西河津地区,魏国的生存环境,已经越发险恶。
然而在魏国的东西两边,两个新的巨人也先后崛起:齐国和秦国。这两大帝国东西对峙,文武动作不断,夹在中间的魏国,也就风雨飘摇,连年受夹板气。
就在魏国叫苦连天的时候,一个来自秦国的使者,却送来了意外的橄榄枝:公元前328年,得胜的秦国使团访魏,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来了一次慷慨大回馈,主动把秦国攻取魏国的蒲阳,慷慨还给了魏国。一连串意外惊喜,还没让魏国回过神来,又一个春天般的温暖上门——秦国公子繇,竟然也大张旗鼓,送到魏国来当人质。先前还把魏国摁在地上,肆意各种胖揍的秦国,竟然就这样转了性子,和魏国重归于好了?
导致这次转性的,正是这位送温暖的使者,战国杰出外交家张仪!
这场意外事件开启的,不是两个国家的友谊,而是战国一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史:连横合纵时代。
横空出世的张仪
张仪的名号,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基本都可如数家珍:他出身魏国公族,曾经是鬼谷子弟子,后来周游列国,却长期不得志,还曾在楚国被诬陷偷和氏璧,给打得死去活来,但心态始终特别的好,被楚国人打成一堆烂肉送回家,妻子哇哇哭,他还信心满满:只要我的舌头没烂,就是翻身的本钱。
事实证明,他这个信心,绝非胡乱自信。作为战国顶级的外交家,张仪所拥有的,不只是犀利的口才,更是长远的战略眼光。后来进入秦国,果然得到重用。而接下来对魏国的这一幕,就是其外交才能的生动写照。
秦国和魏国,虽说各种死仇,但以秦国取天下的战略目标来说,再强的秦国,也无法面对同时开战东方六大强国的后果,何况东方的齐国,也正蒸蒸日上,战略条件要比秦国好得多。要想真正步步为营,实现吞并天下的目标,必要的时候,就要吐出已经到嘴的肉,拉到自己的铁杆盟友,第一个对象,就是魏国。
这一次的魏国出使,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先狠狠地打了魏国一巴掌,然后再好好地揉一揉,果然把魏国揉得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表示要和秦国结成鲜血凝成的友谊。而且立刻就以行动表了决心: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全数送给了秦国。这个超重大礼,也立刻在秦国国内引来一阵惊呼,本来还遭到颇多反对声的张仪,这下身份扶摇直上,被秦惠文君任命为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