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运城KTV招聘网 > 运城热点资讯 > 运城名言/句子 >  秦、晋交战晋惠公让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人数上不如

秦、晋交战晋惠公让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人数上不如

2022-07-27 22:12:24 发布 浏览 977 次

秦、晋交战,晋惠公让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人数上不如我军多,但斗士比我们多一倍。”晋惠公问:“为什么?”韩简子说:“我们在外流亡时,秦国给了我们资助;回国时秦国护送我们;饥荒时,秦国又放粮救济我们。三次受恩惠却不报答,因此秦军前来攻打。”

杜邺游说王音时说:“我听过这样的道理,人一般是对恩情深的,供养就少;对最亲爱的人,要求也少。关系亲近疏远没有区别,怎能不生怨气呢?这就是《诗经》中有《棠棣》《角弓》二诗的原因。它们就是写兄弟间的相互怨恨的。”由此可知,为何关系亲近却易生怨恨。所以说,恩情往往是产生怨恨的根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

以德报怨,反目成仇的事屡见不鲜,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也大有一番道理。关系越是亲近,就觉得没有外人,认为相互之间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如果向亲近之人求助却得到回绝,定会心生怨恨。如果是素不相识的人,倒觉得是情理之中,心中不觉有什么,这就是因亲情所生怨恨的原因。对于曾经受过我们帮助的人,当我们有难求助于对方时却遭到了拒绝,心中也必生怨恨,暗骂对方忘恩负义。这也是由恩生怨的一个原因。总之,对人、对事能有宽容的心态,对他人的恩情能够适时地给予报答,我们就会少一些怨恨,多一些坦然。

本篇论述了国君应当宽容和善地对待曾反对过自己的人。文中认为当天下未定之时,人们往往是各为其主。胜利的一方不应追究愿意归服的人往日的敌对立场。还有某些人为了自保依附了对方,并非出于本心,这也应予以宽容。只有对旧主忠贞不渝的人,也才会对新主忠诚不贰。反之,对旧主阳奉阴违,对新主也不会真心归附。

在君为君 各归其主

赵子曰:“夫云雷世屯,瞻乌未定,当此时也,在君为君,委质事人,各为其主用,职耳。故高祖赏季布之罪,晋文嘉寺人之过,虽前窘莫之怨也,可谓通于大体矣。昔晋文公初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袪。及反国,郤、吕畏逼,将焚公宫而杀之。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汝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汝为惠公来,求杀余,命汝三宿,汝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惟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惟刑臣!’公见之,以难告,得免吕、郤之难。”

赵蕤说:“风云变幻,天下未定之时,此时的人跟随哪位君主,就为哪位君主服务,死心塌地侍奉他,各为自己的君主尽职尽责。所以汉高祖刘邦很赏识原为项羽手下的季布,而赦免了他的罪行;晋文公重耳原谅寺人披,以赞扬对主子的忠心。尽管过去遭受过他们的困辱,但并不怨恨。所以说他们都是明白大道理的人。晋文公重耳刚从晋国逃出来时,他的父亲晋献公命寺人披前往蒲城攻击他,结果斩去重耳的一只衣袖。等到重耳返回晋国成为君主时,郤芮、吕甥等晋惠公的旧臣,怕重耳报复他们,就想烧毁重耳的宫室来除掉他。寺人披知道后,请求重耳接见他。晋文公派人斥责他说:‘蒲城一战,献公命你一夜后赶到,你当即就到了。此后,我与狄国国君在渭水边打猎,你替惠公来杀我,惠公命你三夜后赶到,你第二夜就到了。虽有国君之命,但你为什么如此想要杀我呢?’寺人披说:‘我本以为你此次回国,应该明白该如何为君了。如果还不明白如何做国君,就仍会有危险。执行国君之命,是不能有二心的,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除掉国君所恨之人,只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至于对方是什么人,与我何干呢?现在,你当上了国君,难道就没有痛恨之人吗?齐桓公把管仲曾射中他衣带钩的仇恨都能搁置一旁,并重用管仲为相,要是你反其道而行之,何劳你派人责骂呢?想逃走的人多了,岂止我这受过宫刑的小臣呢?’晋文公便接见了他,寺人披把郤芮、吕甥的阴谋告诉了晋文公,才使他幸免于难。”

陈轸与张仪俱事秦惠王,惠王皆重之。二人争宠,仪恶轸于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交也。今楚不善于秦而善于轸,轸为楚厚而为秦薄也。轸欲去秦之楚,王何不听之?”王乃召轸而问之。轸曰:“臣愿之楚。臣出必故之楚,以明臣为楚与否也。昔楚有两妻者,王闻之乎?”王曰:“弗闻。”轸曰:“楚有两妻者,人挑其长者,长者骂之;挑其少者,少者复挑之。居无何,有两妻者死,客为挑者曰:‘为汝娶少者乎?娶长者乎?’挑者曰:‘娶长者。’客曰:‘长者骂汝,少者复挑汝。汝何故娶长者?’挑者曰:‘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我之妻,则欲其骂人。’今楚王明主,昭阳贤相。使轸为臣,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何故之楚?臣出故必之楚,足以明臣为楚与否也。”

轸出,仪入问王曰:“果欲之楚否?”王曰:“然。”仪曰:“轸不为楚,楚王何为欲之?”王复以仪言谓轸,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行道之人尽知之矣。子胥忠于君,而天下皆争以为臣,曾参、孝己爱于亲,而天下皆恶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必善妇也。今轸若不忠于君,楚亦何以为臣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将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厚待之。惠王终相张仪,轸遂奔楚。

陈轸和张仪共侍秦惠王,秦惠王很重用他们两人。两人因在秦惠王面前争宠,张仪便在惠王面前诽谤陈轸说:“陈轸身带重金,驾着轻车,往来于秦楚之间,本为两国的友好关系。但现在楚国对秦并不友好,对陈轸却不错,这说明陈轸为楚国考虑得多而为秦国考虑得少呀!陈轸想要离秦使楚,你为何不问问他呢?”秦惠王召见了陈轸,问他是否要离秦去楚,陈轸说:“我是想到楚国。我之所以一定要去楚国,是为表明我不是私下投靠楚国。从前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大王听过这个故事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那个年纪较大的,结果挨了一顿骂。后又去勾引年纪小的,她也反过来勾引他。不久之后,丈夫死了,有人问勾引过他妻子的人:‘要是让你娶其中一个的话,你要哪个?’那人说:‘年岁较大的。’问话的人有些迷惑:‘大老婆骂你,小老婆勾引你,为何要娶骂你的呢?’那人说:‘如果不做妻子,我当然愿意要勾引我的;若要做妻子,我就希望她能拒绝并责骂他人的挑逗。’如今楚王是明君,昭阳是贤相。如果我为臣的经常把秦国密情告诉楚国,楚王也就不会收留我了,昭阳也就不会任用我了。我又何必前去楚国呢?”

陈轸走后,张仪来到对秦惠王说:“陈轸是要去楚国吗?”秦惠王说:“是的。”张仪说:“如果陈轸没有为楚国效力,楚王为何要接纳他呢?”秦惠王便把张仪的话转告给了陈轸,陈轸说:“是这样的。”秦惠王说:“那张仪说的话都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仅张仪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伍子胥忠于夫差,天下君主都想接纳他为臣;曾参、孝己对双亲十分孝顺,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想有曾参、孝己这样的儿子。如果卖婢妾还没出胡同就卖出去了,那定是非常好的婢妾。被休弃的媳妇又嫁给了本乡人家,那定是个好媳妇。现在如果我对秦国国君不忠,楚王又怎会把我当作忠臣呢?忠心一片反被抛弃,我不去楚国又往哪里呢?”

秦惠王觉得他言之有理,就重新厚待陈轸。但最终秦惠王还是任命张仪为相。陈轸后来也投奔了楚国。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